保險行業是一個資金密集、數據密集、人力密集的行業,是一個充滿了強中心和多中介的行業。
資金密集:僅中國一年的保費就是4萬億,呦,這個數字看起來很眼熟。
數據密集:你的健康數據,你的收入數據,等等你的各類數據和國家各個部門的歸口數據最後都成為保險精算師用來數據定價風險的來源,當然,有人說保險產品和定價不是精算師決定的,是由市場和運營決定的,這個不做爭論,因為無法改變保險是“大數據”驅動的本質。
人力密集:全國僅保險代理人就1500萬,佔人口比例超過1%。
強中心:除了一個保監會,還有200家保險公司,總數遠低於銀行;嚴重的“2/8”現象——20%的保險巨頭佔據80%的市場,小機構半死不活。
多中介:除了2300家保險中介,保險公司本身從P2P(個人對個人)的角度,就是中介,並且層級繁複。
論保險的起源有說14世紀的,但是相對統一的說法是17世紀英國的“勞合社”:主要形式就是幾十個人組成的互助保險,一人出險,其他人分攤費用。
最早的保險就是以特定人群用類似社區的形式組成的一個互助團體:沒有中心,沒有中介,成員間相互熟識,建立了較強的互信基礎。
後期,人群範圍擴大,引來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導致了互助模式的一些問題,我國幾乎空白,國外發展得挺好。
理想國的“區塊鏈+保險”模式可能是這樣的:
一個公鏈,所有人的信息全部上鍊,任何人在被授權的前提下可以獲得你的個人信息,基於這些數據可以做差異化保險定價、設計、核保、理賠等環節都被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完全做到了“弱中心化”和“去中介”。
這就需要很多“小中心”提供服務,比如:數據收集,校驗,核實,分析,定價模型,風險因子等等,類似於一個個Dapp,完成這些工作可以獲得獎勵。
早幾年前就有人打“區塊鏈+保險”的主意,比如:水滴互助,輕鬆互助等。為什麼沒有最終實現呢?原因很多:數據上鍊過程中的真實性核驗,風險定價能力缺乏,現有公鏈不支持,各種數據孤島,等等。
這些困難影響了的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給後來者提供了“逆襲”的機會!
Tips:
1、暫時不考慮過多的線下保險場景和業務,專注純線上場景
2、不要用現有公鏈,跟踪新的公鏈方案,同時在某些聯盟鏈上開始嘗試
3、早期社區成員角色盡可能少,數量盡可能多,一網打盡最好,同時上線運營
4、設計好社區激勵機制,可以用通證,也可以不用
5、讓所有人獲益,自己團隊做雷鋒
保險+區塊鏈,絕配!